吉林省拥有以“三地三摇篮”为代表的宝贵红色资源,同时也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,为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,开展“大思政课”建设提供了鲜活教材。近年来,学校持续推进吉林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建设的“大思政”育人模式改革。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之际,马克思主义学院80余名师生走进吉林省博物院,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红色文化+非遗体验”探寻与传承之旅。

步入“破晓—吉林人民革命斗争史陈列”展厅,同学们仿佛穿行于时空隧道,重温反帝反封建的风起云涌与喋血抗日的艰苦卓绝。聆听讲解中,同学们仔细看着展厅里战士们遗留下来的简陋武器和粗糙用品,还原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场景。这些文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岁月的艰辛与伟大,令大家备受震撼。纷纷表示将牢记历史,将革命英烈的坚守薪火相传。

沉淀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孕育了无数民间美术瑰宝,面塑和剪纸艺术便是其中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。在非遗面塑传承人李晶、非遗剪纸传承人李修凤的带领下,同学们进行了一场难得的非遗体验之旅。在李晶手中,普通的面团仿佛被赋予了生命,一点点变得栩栩如生。在老师的指导下,同学们也制作出了各有创意、颜色各异的玫瑰花。动手操作中,同学们不仅初步体验了面塑制作手法,更深刻体会到面塑技巧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创造性与独特性。李修凤用她的剪纸作品带领同学们开启剪纸艺术之旅,同学们拿起画笔,小心翼翼地在纸上勾勒出各种图案,随着剪刀的起落,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逐渐呈现。在这场难得的非遗体验中,同学们感受到了非遗技艺的匠心巧思与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
此次活动以省级人文社科平台“东北红色建筑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融合研究基地”为依托,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背景,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和非遗文化,是学校进行“大思政课”建设的重要内容,也是学校将吉林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一次全新尝试。“红色教育+非遗体验”的体验式教学形式,让同学们在学习革命历史的同时,也领略到了非遗文化的生命力。思政课在“行走”中使教学方式活起来、新起来,青年学子们也在“行走”中将吉林文化学起来、传起来。
未来,学校还将继续探索融合育人新路径,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,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感悟历史伟力,传承优秀文化。
(供稿单位:马克思主义学院 初审:张广良 复审:朴松花 终审:张军)